前段,我国迎来了首个在境内独立办学的境外大学,它就是德国比勒菲尔德应用科技大学,是德国经济发达的东威斯特法伦利普地区最大的应用型大学。
在德国,以比勒菲尔德应用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应用科学大学已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的“新势力”,对我国应用型高校建设颇具借鉴、启发价值。今天,就让我们深入了解下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
注:本文为作者投稿,文责自负,不代表一读EDU观点和立场。一读EDU编辑部也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围绕相关话题惠赐佳作!
德国高等教育以其高含金量、高认可度闻名世界,为“德国制造”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德国高等院校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包括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ät)在内的综合大学(Universität),其特点是将教学科研并重,科研以理论研究为主;
另一类是应用科学大学(FH或HS,TH),其特点以实践应用为导向,与产业界密切合作,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相应地,其科研也多为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应用型科研。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2019年迎来了其作为独立高等院校类型在德国存在和发展的50周年,为此,德国高校校长联席会议发起纪念活动,总结过去经验,展望未来发展,并出版了纪念册。
值此契机,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系统介绍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发展历程,总结其成功因素,分析其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对我国应用型高校建设的启示。
长期以来,我国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这种高校类型的认识并不十分充足,加上国内也没有相对应的高校类型,大家习惯将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译为“高等专科学校”,认为其与我国高职大专同属于高等职业院校的范畴,而非本科层次高等院校。
2002年中德双方在互相承认高等教育等值的协定中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毕业文凭的表述,也造成这一误解长期延续。
协定规定,“在德国高校获得高等专业学院毕业文凭、学士学位的学生,或者至少经过六个学期正规学习并通过阶段考试的德国大学或同等高校的在校生可以参加中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这间接地将应用科学大学的硕士(Diplom)学位等同于中国大学的学士学位。
这种误解所导致的结果是,我国高职大专院校有迫切的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合作的愿望,但碍于两种高校类型所颁发学位的层次不对等,我国大专学生因无法满足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入学要求而屡屡碰壁。而我国本科院校认为只有德国的综合大学才是与自己对等的高校类型,与应用科学大学合作的意愿较弱。
同时,受此影响,广大的国内学生和家长也不愿选择应用科学大学作为德国留学目标院校,担心这是自降层次读“德国大专”。
2007年,中德两国重新签订关于互相承认高等教育等值的协定时,对以上“误解”进行了“纠偏”,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文凭等同为中国大学的硕士学位。2016年,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在其中文官方网站上,也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中文翻译进行了修正,将其准确译为“应用科学大学”。
应用科学大学在德国的出现得益于20世纪60年代的学生抗议活动。由于满足当时欧洲经济联合体所提出职业准入要求最简单的办法是将机械工程师学校升格成高等院校,所以德国机械工程师学校的师生要求获得高等教育的身份。
学生们的行动结出硕果——1967年社会学家和政治家拉尔夫·达伦多夫(Ralf Dahrendorf)发布了“达伦多夫计划”,支持机械工程师学校升级成为高等院校。
时隔一年,各联邦州的部长们就新的高校类型达成一致。1969年,随着第一部有关应用科学大学的法律在石荷州生效,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正式开始了它的发展之路。
经过3年发展,到了1972年的冬季学期,在各新成立的应用科学大学注册的学生已超过10万人;应用科学大学校长联席会在经历了巨大的争议后最终确定自我定位——提供等值但不同的高等教育。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应用科学大学逐渐在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里站稳了脚跟。1990年前后,各州的高等教育法对应用科学大学从事应用型科研做出了正式的规定。
2012年,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弗朗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的首批应用科学中心在应用科学大学成立;2016年,富尔达应用科学大学成为第一所获得独立博士授予权的应用科学大学;2018年,在应用科学大学注册的学生已超过100万人。
1990/1991学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校学生人数占德国高校总在校学生人数的19%,到了2018/2019学年,这一比例已上升至35%。
综合大学承担的任务是通过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推动科学发展,专业设置偏学术型,并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科学大学则通过实践为导向的教学和紧密结合就业市场需求的专业设置,为学生进入职场做好充分准备,并承担应用型科研任务。
德国高校校长联席会议主席阿尔特(Alt)教授认为,应用科学大学最基本的特征是教学与科研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受益于博洛尼亚进程,应用科学大学正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高等教育职责,学生人数从2008年60万增加到2018年100万便是最好的证明,特别是在职业教育学术化、双元制大学专业设置以及终身学习方面,应用科学大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在科研方面,很多积极进行科研与技术成果转化的应用科学大学已经成为所在区域的创新中心和重要的区位优势,对当地的创业环境起到了决定性的促进作用。
在德国北威州应用科学大学校长联席会主席鲍曼(Baumann)教授看来,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也是应用科学大学的重要优势:
应用科学大学的教授除了少数特殊情况外,在获得教职前,均须拥有在经济界或工业领域的工作经验,如在开发、管理等部门工作,且大部分担任过领导职务,对所教授的学科和课程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经验,而这也推动了大学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与此同时,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应用科学大学与综合大学一样,严格遵守教学与科研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接下来,笔者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实践学习等方面具体分析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是专业设置。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专业设置有三个突出特点:以实践应用为导向,聚焦行业发展前沿;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相一致,为所在区域提供人才支持;着力发展交叉学科,面向未来培养跨学科高素质人才。
“中小型企业管理”是近年来很多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新开设的专业,该专业在企业管理专业基础上,重点关注中小型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特殊挑战,培养能适应学校所在区域内中小型企业文化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未来管理者。
而“环境、水资源与基础设施管理”专业除关注基本的建筑工程学外,还重点关注未来出行方案、智能交通控制、水域保护与洪水防御等主题,以满足政府部门、工程事务所、建筑公司等不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
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角度来看,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一般将课程模块分为专业必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公共必选模块、实习阶段、项目学习阶段和毕业阶段等。除传授本专业知识外,还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践学习的重要性。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该校为每个能力板块设立了教授席位,并成立未来能力发展学院,以便统一协学活动。
该学院为全校所有专业学生提供课程,起初是提供选修课程,每门课程为期两天,与专业课同步开设,由学生自愿参加。现在,这些课程已成为各专业的必修课程。学院成立至今,也得到了校内外的广泛认可。
为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对聘请教授的资质条件也有特殊的规定。与综合大学不同,他们要求教授在受聘前必须有5年以上本专业领域工作经验,其中至少3年是在产业界;极个别的特殊情况下,拥有3年工作经验也可获聘教授。
候选人必须证明在本学科从事学术性工作并把握学科前沿发展,而更为重要的是,候选人在产业界的工作业绩以及对未来教学研究方向的精通程度需要符合学校要求。
除专职教授和讲师外,应用科学大学还通过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和合作,聘请有经验的人员担任外部讲师,承担实践类课程的教学。
这样一方面能确保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带给学校专业发展新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可与企业建立联系,助力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在实践学习方面,应用科学大学通常在第五或第六学期设置实习学期,安排学生在实习企业里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与工作内容,以便他们在毕业前对自己未来将会从事的工作获得直观感受。很多德国企业也会为学生提供指导毕业论文的机会。
对于学生来说,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的最大吸引力在于潜在的就业机会——企业在指导论文过程中可以对学生和学生的工作方式产生全方位的了解,如果双方都很满意,企业很可能在学生毕业后直接将其录用;
另一个决定性的优势在于,在企业完成的毕业论文具有非常强的实践和应用性,即便学生没有直接入职相应企业,也可以借此积累实践经验和人脉。
项目学习一般持续8-16周,由同专业或跨专业的学生组成项目团队,围绕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开展自主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形成学习成果。
在指导老师、企业代表与项目团队成员共同确定项目目标和步骤之后,学生会自主开展文献检索、小组讨论、专家访谈等活动,并定期汇报项目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当项目完成后,指导教师和企业代表会共同对学生进行评分,分数将被计入学生的毕业成绩。
最近刚落户海南的首个在我国境内独立办学的境外高校便是来自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德国比勒菲尔德应用科技大学);我国大力推进建设的应用型高校也是以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为模板,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合肥学院、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等均为该领域中德合作的成功范例。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从成立之初就定位于培养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并以这个目标为出发点,确定教育教学的模式、内容及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鉴于此,我国在应用型高校建设过程中,也应明确学校定位和目标任务,以培养符合学校所在区域内产业界人才需求的优质毕业生为基本出发点,开展有应用性、实践性特色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指标,如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型科研项目的数量和成果等;坚定不移地走与综合性大学不同的特色发展道路。
得益于与区域内企业的紧密合作,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一方面可随时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需求,以及时更新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还注重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和中高层管理人员成为外部讲师,以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的紧密结合。
而企业也会为区域内的应用科学大学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和就业岗位。通常情况下,区域内的优势产业与应用科学大学的优势专业也是一致的,例如位于大众集团总部的奥斯特法利亚应用科学大学,其汽车工程与汽车服务相关专业就非常有优势;而位于德国电信集团所在地达姆施达特的应用科学大学,则拥有德国实力最强的信息技术学部之一。
当前,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也在积极推动产教融合,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往往出现学校方面一头热、而企业反响较为冷淡的现象。笔者认为,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一方面,企业没有看到投入人力、财力开展产教融合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企业也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其技术骨干和中高层管理者缺乏开展教学和指导学生的能力与经验。
因此,我国应用型高校应当借鉴德国经验,在充分调研区域内产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设置专业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确保所培养的毕业生能真正适应企业岗位工作;开展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应用型科研项目,让企业充分认识到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好处和价值;与企业开展合作的过程中,还要加强沟通与交流,及时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并针对企业缺乏教育教学经验的问题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德国明斯特应用科学大学的克鲁格(Krueger)教授特别强调,教授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应用科学大学的人才培养而言具有决定性意义——他们通常拥有博士学位,从事过本学科的基础研究,同时拥有5-15年的企业工作经验,非常熟悉企业的运作流程,清楚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通过自身广泛的企业合作网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实践和就业机会。
鉴于此,我国应用型高校建设过程中应一方面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专业教师;另一方面应借鉴德国经验,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企业专家的参与不应局限在不定期的进校讲座或短时间的实习实践。高校可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外部讲师承担完整的实践课程教学任务,或邀请企业专家共同指导学生完成以企业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毕业论文。
学校专职教师也可以通过与企业协同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定期邀请企业专家进行座谈、共同承担授课任务等方式,了解行业最新趋势及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切实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并开设相应必修课程,如项目管理、演讲与主持、时间管理、团队管理等。其中,大学语言中心负责开设专业外语课程,并开展学术论文写作、求职写作指导、跨文化交际等语言运用能力培训,培养学生外语能力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一是在全校范围开设有关综合能力的必修课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综合能力的重要意义,并掌握基本理论和实用工具。
二是应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融入到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例如采用课题研究、案例分析、小组合作、项目报告等多样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文献检索、项目管理、团队协作、演讲沟通等能力的提升。
三是应开设以国际商务和专业沟通为目标的应用型外语课程,以满足企业全球化业务发展对专业人才跨文化合作能力的要求。
以上就是笔者在多年的中德教育合作实践中对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理解和思考,欢迎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李哲楠,现居德国,德国CDB教育咨询创始人,德国“中国能力建设合作网络”专家成员,德国高等教育研究学会会员,研究方向:中德教育对比与国际合作,中德跨文化交际与管理。电子邮箱:zhenan.ungsconsulting.de)
【专题八】教授不可本校晋升?德国大学教授薪酬与晋升体系解读 一读EDU全球高校教师人事制度系列研究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